10121-转自方志良的文章

  所有一级领域  所有二级领域

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 查看更多

R=R1(0):R1为角色在规则下必须做的事,数学特征值为(-1,0),R1(0)表示在规则(规章制度)下必须要做到的事情。比如:每个公民都应该遵纪守法,这是每个人必须做的R1(0)。

方志良 的文章 关于学习的“想与得到之间的付出”责任意识养成的责任现象学


关于学习的“想与得到之间的付出”责任意识养成的责任现象学


今天在责任动力学群里授课,学员峨眉精华对责任动力学理论非常有感触,也急切想学会,但总是感叹很多,自叹行动不力。

其实,很多学习群里,有很大一部分人和他是一样,很想学会某个东西,但却缺乏毅力与恒心潜心认真学下去。

可喜的是,峨眉精华还能够做到自我剖析,自我反省,但总归是缺乏自我激励与自我内驱动。

峨眉精华想让我诊断这种状态问题根源,我认为很大一部分人都处在这样状态,不用诊断。只是“想和得到”之间差了一个“行动的付出”。

我给峨眉精华布置了一个最基本的作业行动要求。他可以前前后后打出500个字,给出各种理由,大量借口与一大堆自身不足的原因。仅凭这些都能够成为一篇为什么人不愿学习的心得文章。但是就是无法打出一个,我要求的,他自己也能够说得清楚,搞得明白的R1(-1)+R3(+1)=-1的案例故事。

这就是学习的“想”与“得到”之间的“付出”的责任意识问题。

学习能够形成哲学思维,但哲学思维不是白白出现的,需要我们发现哲学的原型故事来填充与总结。

比如,R1(-1)+R3(+1)=-1这个责任现象学公式,是用责任逻辑哲学思维来归纳生活中的责任现象问题。那我们学员学习责任现象公式后,就可以靠责任公式发现出一个个生活中损公做人情的案例。靠故事来演绎,靠现象把责任公式还原出来,最后找到了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的责任问题规律。

但大部分人只是能说,却不能写!真的是不会写吗?非也!只是在学习的责任思维模式上不愿意转换,或者责任意识上还不习惯转换过来,但内心很煎熬,很徘徊,很惆怅。

处于这种无法转变的人,其实没有发现,人在浪费时间的时候并不快乐,反而是痛苦的。这也许就是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”的责任意识形态的迷茫之痛。

想与得到,还有另外一种情况,就是一个人责任意识里表现出太好学的状态。过度的好学,什么都想学到,实际上,什么都可能没有学到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
想与得到,需要一步,一小步的学。

很多人在学习的责任意识上。但在学习的路上,千万不要看到了西瓜,就丢了手头上的芝麻,总以为下一个好。如果这样,学习了一路,辛苦了一路,也会丢了一路,最后啥都没有学到与沉淀下来。

学习的正确责任意识与姿势需要这样:遇到一个,捡一个,消化一个。因为人生路上别人会碰到的好东西,你也会碰到,不要急于求成。

我们人生一路都有好东西,前提是,我们得一个一个消化,才能汲取后面遇到的最好的营养,如果没有前期的粗粮作为沉淀基础,就无法完全吸收,甚至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。

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

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

责任总公式:R1(-1,0)+R2(0~N)+R3(0,+1)+R4(C/c)=1

所属责任现象:责任第一现象(一个责任主客体)

责任单位:R=R1(0)

本文责任思维模型:理性行动“四做原理”

责任思维工具描述:必须做,努力做,应该做,选择做

文章关键词: 加载中, 加载中, 加载中, 加载中

0位亲已答题!

 相关文章 Articles

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,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!
Copyright © 2015 ICP备案: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
责商(上海)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江西应用科技学院—责任动力学研究院
联系电话:15800477474
公司地址: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