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管理中的量化行为一般是指KPI考核,
	但事实上员工的其它行为非常需要考核,
	这里就需要解决行为的量化问题。
	那么如何量化行为呢?
	我们先从什么是责任说起。
	
	责任,是指人类社会行动在社会关系中的评价总和(《责任动力学》——方志良著)。
	请注意,
	说某某人有什么什么责任,
	就是在对他/她进行评价,所以孔老夫子常常教导我们要慎言。

	上图中:
	X轴(驱动力)=社会行动
	Y轴(约束力)=社会关系
	第二,责任的内涵包括了四个象限构成的四种责任。
	1、角色责任
	通俗说法称为:必须做;
	从矩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
	角色责任由显性约束力和外驱动力构成,
	显性约束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和制度,
	外驱动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、制度的驱动以及他/她人需要所带来的动力,
	比如,
	你上班迟到了,
	你的责任是(公司对你的评价):你违规了。
	违规一般会受到惩罚,
	因而责任符号标记为:R1(-1),
	用符合的好处是可以概括、说明、解释、研究所有类似的行为,
	像抢劫、闯红灯、不戴安全上岗、在禁区吸烟、不服从命令等等,
	均可标记为:R1(-1)。
	反之,
	你没有迟到,
	你的责任是(公司对你的评价):你的出勤行为一切正常。
	没有违规,
	因而责任符号标记为:R1(0),
	这个0的意思就是什么都没有代表正常。
	
	2、能力责任
	通俗说法称为:努力做;
	从矩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
	能力责任由显性约束力和内驱动力构成,
	显性约束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和制度,
	内驱动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法律、制度的驱动以及自己的内在需要所带来的动力,
	比如,
	你培训考试得了60分,
	你的责任是(公司对你的评价):你的成绩虽然及格了,但得分一般,水平差。
	责任符号标记为:R2(L),
	这个L是指低的意思。
	反之,
	你培训成绩得了90分,
	你的责任是(公司对你的评价):表现出色/优秀。
	责任符号标记为:R2(N),
	这个N是指高的意思。
	
	3、义务责任
	通俗说法称为:应该做;
	从矩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
	义务责任由隐性约束力和外驱动力构成,
	隐性约束力可以简单理解为道德和观念,
	外驱动力可以简单理解为道德、观念以及他/她人需要所带来的动力,
	比如,
	你帮助老大爷过马路,
	这个行为显然符合当下的社会道德和观念的要求,
	同时也满足了老大爷想要安全过马路的需要,
	所以,
	你的责任是(社会对你的评价):你是个好心人、热心人。
	因而责任符号标记为:R3(+1),
	这个+1读正一,
	是指增值的意思,
	你帮助了人家,
	正如佛家所说,
	就是在给自己积福报,
	这个福报虽然看不见,
	但在评价人心里你已经获得了一次加分。
	类似的典型行为有,
	熟人见面打招呼、给顾客一个微笑、递工具的时候把手朝人、上电梯的时候帮人按楼层、看望病人的时候说些开心的话、主动捡拾公共场所有的垃圾、工作上主动配合等等,
	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
	义务责任是我们这个社会亟待提高的重要内容。
	反之,
	别人摔倒的时候,
	你使冷眼、看笑话,
	你的责任是(社会对你的评价):冷漠、麻木。
	责任符号标记为:R3(0),
	这个0的意思依然是什么都没有表示正常,
	为什么说是正常呢?
	因为人们在履行道德行为时,
	没有法律和规定的强制,
	所以,
	你做了就获得增值,
	不做别人拿你也没办法,
	这也是人类社会构建文明秩序的难点和关键。
	大家都知道同为华人社会,
	新加坡这个国家美得像个大花园,
	整洁、有序,
	可构建这些表现的条件却是把一部分道德(隐性约束力)变成了法律(显性约束力),
	比如,
	冲马桶,
	据说上完厕所不冲马桶,
	一旦查实就会被处罚。
	新加坡的处罚有多严厉,
	你可自行脑补,
	看看什么叫凶悍。
	你可能还会问,
	我们中国也学习新加坡不行吗?
	你稍微动脑想一下中国有多少三、四线城市,
	农村暂且不算,
	你就知道检查违法行为的成本有多大,
	国家太大,
	人口众多,
	这也是国情使然,
	所以,
	目前许多事情依然需要道德来约束,
	说白了,
	有些事情你凭良心办吧。
	
	4、原因责任
	通俗说法为:选择做;
	从矩阵图中我们可以看到,
	原因责任由隐性约束力和内驱动力构成,
	隐性约束力可以简单理解为道德和观念,
	内驱动力可以简单理解为道德、观念的驱动以及自己的内在需要所带来的动力,
	比如,
	你抢救落水儿童,
	你的责任是(社会对你的评价):见义勇为。
	责任符号标记为:R4(C),
	这个大写的C是指
	利他的意思(也称大我)。
	同样,
	对应的行为就是利己,
	责任符号标记为:R4(c)
	这个小写的c是指利己的意思(也称小我)。

	现在我们来聊一下量化行为该如何应用。

	由上图可知,
	员工个人的绩效由KPI百分制R2再加减R1、R3、R4得到。
	R2的内容见下图:



	R1常见内容如下图:

	其实R2、R1、R4的量化行为管理不难理解,
	关键是R3。
	说个案例。
	有位做物业保安的部长,
	他说他当年能够晋升,有一个关键是他做了不少用心的事情(R3)。
	比如,
	他经常有意识地记住业主的名字、车辆等信息,
	他当值的时候,从未发生过因检查登记之类的事情与业主争执。
	后来,
	他升了职,保安部长就把这个做法当做干好工作的诀窍传授给下属,
	而且还写在了《值班规定》上。
	这时候他领导的整个团队都有了新的面貌,
	上级对他更加认可。
	我们来分析一下R3是怎么转换的。
	首先,
	保安部长没有升职前,
	他的做法因没有明确规定,
	所以在上级看来(评价)是R3(+1)。
	可是当他升职作领导后,
	他要求下属做他以前的R3(+1)行为,
	此时,该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,
	还记得角色责任R1的概念吗?
	R1是显性约束力下的行为,
	上级的指令或部门的规定就是显性约束力,
	因此,同样记住业主个人信息的行为,
	此时变成了R1(0)必须做。
	所以,
	在量化行为管理中,
	如何转换R3和R1的管理行为要求,
	具有较大的灵活性,
	这也是体现管理是一门艺术的核心内容。